潜龙实证艾灸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用户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12522|回复: 1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针灸甲乙经

[复制链接]

5

主题

0

好友

60

积分

注册会员

Rank: 2
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5-2-2 14:43:19 |只看该作者 |倒序浏览
针灸甲乙经
    提要
    序
    卷一
    卷二
    卷三
    卷四
    卷五
    卷六
    卷七
    卷八
    卷九
    卷十
    卷十一
    卷十二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5

主题

0

好友

60

积分

注册会员

Rank: 2

沙发
发表于 2015-2-2 14:43:32 |只看该作者

    提要《针灸甲乙经》八卷,晋皇甫谧撰。谧有《高士传》,已著录。是编皆
论针灸之道。《隋书。经籍志》称黄帝甲乙经十卷,注曰音一卷,梁十二卷,不
著撰人姓名。考此书首有谧自序,称《七略》、《艺文志》、《黄帝内经》十八
卷,今有《针经》九卷,《素问》九卷,二九十八卷,即《内经》也。又有《明
堂孔穴针灸治要》,皆黄帝、岐伯选事也。三部同归,文多重复,错互非一,甘
露中,吾病风,加苦聋,百日方治,(案:此四字,文义未明,疑有脱误,今仍
旧本录之,谨附识於此。)要皆浅近,乃撰集三部,使事类相从,删其浮词,除
其重复,至为十二卷(案:至字文义未明,亦疑有误。)云云。是此书乃裒合旧
文而成,故《隋志》冠以黄帝。然删除谧名,似乎黄帝所自作,则於文为谬。《
旧唐书。经籍志》称《黄帝三部针经》十三卷,始著谧名,然较梁本多一卷,其
并音一卷计之欤。《新唐书。艺文志》既有《黄帝甲乙经》十二卷,又有皇甫谧
《黄帝三部针经》十三卷,兼袭二志之文,则更舛误矣。书凡一百一十八篇,内
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篇、疾形脉诊篇、针灸禁忌篇、五脏传病发寒热篇、阴受病发
痺篇、阳受病发风篇各分上、下,经脉篇、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篇各分上、中、
下,实一百二十八篇。句中夹注,多引杨上达《太素经》、孙思邈《千金方》、
王冰《素问注》、王惟德《铜人图》,参考异同。其书皆在谧後,盖宋高保衡、
孙奇、林亿等校正所加,非谧之旧也。考《隋志》有《明堂孔穴》五卷,《明堂
孔穴图》三卷,《又明堂孔穴图》三卷。《唐志》有《黄帝内经明堂》十三卷,
《黄帝十二经脉明堂五脏图》一卷,《黄帝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》十二卷,《黄
帝明堂》三卷,又杨上善《黄帝内经明堂类成》十三卷,杨玄孙《黄帝明堂》三
卷。今并亡佚,惟赖是书存其精要,且节解章分,具有条理,亦寻省较易。至今
与《内经》并行,不可偏废,盖有由矣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5

主题

0

好友

60

积分

注册会员

Rank: 2

板凳
发表于 2015-2-2 14:43:41 |只看该作者

    提要《针灸甲乙经》八卷,晋皇甫谧撰。谧有《高士传》,已著录。是编皆
论针灸之道。《隋书。经籍志》称黄帝甲乙经十卷,注曰音一卷,梁十二卷,不
著撰人姓名。考此书首有谧自序,称《七略》、《艺文志》、《黄帝内经》十八
卷,今有《针经》九卷,《素问》九卷,二九十八卷,即《内经》也。又有《明
堂孔穴针灸治要》,皆黄帝、岐伯选事也。三部同归,文多重复,错互非一,甘
露中,吾病风,加苦聋,百日方治,(案:此四字,文义未明,疑有脱误,今仍
旧本录之,谨附识於此。)要皆浅近,乃撰集三部,使事类相从,删其浮词,除
其重复,至为十二卷(案:至字文义未明,亦疑有误。)云云。是此书乃裒合旧
文而成,故《隋志》冠以黄帝。然删除谧名,似乎黄帝所自作,则於文为谬。《
旧唐书。经籍志》称《黄帝三部针经》十三卷,始著谧名,然较梁本多一卷,其
并音一卷计之欤。《新唐书。艺文志》既有《黄帝甲乙经》十二卷,又有皇甫谧
《黄帝三部针经》十三卷,兼袭二志之文,则更舛误矣。书凡一百一十八篇,内
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篇、疾形脉诊篇、针灸禁忌篇、五脏传病发寒热篇、阴受病发
痺篇、阳受病发风篇各分上、下,经脉篇、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篇各分上、中、
下,实一百二十八篇。句中夹注,多引杨上达《太素经》、孙思邈《千金方》、
王冰《素问注》、王惟德《铜人图》,参考异同。其书皆在谧後,盖宋高保衡、
孙奇、林亿等校正所加,非谧之旧也。考《隋志》有《明堂孔穴》五卷,《明堂
孔穴图》三卷,《又明堂孔穴图》三卷。《唐志》有《黄帝内经明堂》十三卷,
《黄帝十二经脉明堂五脏图》一卷,《黄帝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》十二卷,《黄
帝明堂》三卷,又杨上善《黄帝内经明堂类成》十三卷,杨玄孙《黄帝明堂》三
卷。今并亡佚,惟赖是书存其精要,且节解章分,具有条理,亦寻省较易。至今
与《内经》并行,不可偏废,盖有由矣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5

主题

0

好友

60

积分

注册会员

Rank: 2

地板
发表于 2015-2-2 14:43:52 |只看该作者
卷一

    卷一精神五脏论第一

    黄帝问曰:凡刺之法,必先本于神。血脉营气精神,此五脏之所藏也。何谓
德、气、生、精、神、魂、魄、心、意、志、思、智、虑,请问其故?岐伯对曰
:天之在我者德也,地之在我者气也,德流气薄而生也。故生之来谓之精,两精
相搏谓之神,随神往来谓之魂,并精出入谓之魄,可以任物谓之心,心有所忆谓
之意,意有所存谓之志,因志存变谓之思,因思远慕谓之虑,因虑处物谓之智。
故智以养生也,必顺四时而适寒暑,和喜怒而安居处,节阴阳而调刚柔;如是则
邪僻不生,长生久视。是故怵惕思虑者则神伤,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正;因悲哀
动中者,则竭绝而失生;喜乐者,神惮散而不藏;愁忧者,气闭塞而不行;盛怒
者,迷惑而不治;恐惧者,荡惮而不收(《太素》不收作失守)。

    《素问》曰:怒则气逆,甚则呕血,及食而气逆,故气上。喜则气和志达,
营卫通利,故气缓。悲则心系急,肺布叶举,两焦不通,营卫不散,热气在中,
故气消。恐则神却,却则上焦闭,闭则气还,还则下焦胀,故气不行。热则腠理
开,营卫通,汗大泄,惊则心无所倚,神无所归,虑无所定,故气乱。劳则喘且
汗出,内外皆越,故气耗。思则心有所伤,神有所止,气流而不行,故气结。
(以上言九气,其义小异大同。)

    肝藏血,血舍魂;在气为语,在液为泪。肝气虚则恐,实则怒。《素问》曰
:人卧血归于肝,肝受血而能视,足受血而能步,掌受血而能握,指受血而能摄。

    心藏脉,脉舍神;在气为吞,在液为汗。心气虚则悲忧,实则笑不休。

    脾藏营,营舍意;在气为噫,在液为涎。脾气虚则四肢不用,五脏不安;实
则腹胀,泾溲不利。(噫音作嗳。)

    肺藏气,气舍魄;在气为咳,在液为涕。肺气虚则鼻息不利少气,实则喘喝
胸凭(《九墟》作盈)仰息。

    肾藏精,精舍气;在气为欠,在液为唾。肾气虚则厥,实则胀,五脏不安。
必审察五脏之病形,以知其气之虚实而谨调之。

    肝气悲哀动中则伤魂,魂伤则狂妄,其精不守(一本作不精,不精则不正当)。
令人阴缩而筋挛,两胁肋骨不举,毛悴色夭,死于秋。《素问》曰:肝在声为呼,
在变动为握,在志为怒,怒伤肝。《九卷》及《素问》又曰:精气并于肝则忧。
解曰:肝虚则恐,实则怒,怒而不已,亦生忧矣。肝之与肾,脾之与肺,互相成
也。脾者土也,四脏皆受成焉。故恐发于肝而成于肾;爱发于脾,而成于肝。肝
合胆,胆者中精之府也。肾藏精,故恐同其怒,怒同其恐,一过其节,则二脏俱
伤,经言若错,其归一也。

    心,怵惕思虑则伤神,神伤则恐惧自失,破■〈月困〉(音窘)脱肉,毛悴
色夭,死于冬。《素问》曰:心在声为笑,在变动为忧,在志为喜,喜伤心。《
九卷》及《素问》又曰:精气并于心则喜,或言:心与肺脾二经有错,何谓也?
解曰:心虚则悲,悲则忧;心实则笑,笑则喜。心之与肺,脾之与心,亦互相成
也。故喜发于心而成于肺,思发于脾而成于心,一过其节,则二脏俱伤。此经互
言其义耳,非有错也。(又杨上善云:心之忧在心变动,肺之忧在肺之志。是则
肺主于秋,忧为正也;心主于忧,变而生忧也)

    脾,愁忧不解则伤意,意伤则闷乱,四肢不举,毛悴色夭,死于春。《素问
》曰:脾在声为歌,在变动为哕,在志为思,思伤脾。《九卷》及《素问》又曰
:精气并于脾则饥(一作畏。)

    肺喜乐,乐极则伤魄,魄伤则狂,狂者意不存,其人皮革焦,毛悴色夭,死
于夏。《素问》曰:肺在声为哭,在变动为咳,在志为忧,忧伤肺。《九卷》及
《素问》又曰:精气并于肺则悲。

    肾,盛怒不止则伤志,志伤则喜忘其前言,腰脊不可俯仰,毛悴色夭,死于
季夏。《素问》曰;肾在声为呻,在变动为栗,在志为怒,怒伤肾。《九卷》及
《素问》又曰:精气并于肾则恐,故恐惧而不改(一作解)则伤精,精伤则骨酸
痿厥,精时自下。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,不可伤;伤则失守阴虚,阴虚则无气,
无气则死矣。是故用针者,观察病人之态,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。五者
已伤,针不可以治也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5

主题

0

好友

60

积分

注册会员

Rank: 2

5#
发表于 2015-2-2 14:44:23 |只看该作者
五脏变腧第二

    黄帝问曰;五脏五腧,愿闻其数?岐伯对曰:人有五脏,脏有五变,变有五
腧,故五五二十五腧,以应五时。

    肝为牡脏,其色青,其时春,其日甲乙,其音角,其味酸(《素问》曰肝在
味为辛,于经义为未通。)

    心为牡脏,其色赤,其时夏,其日丙丁,其音徵,其味苦(《素问》曰心在
味为咸,于经义为未通。)

    脾为牡脏,其色黄,其时长夏,其日戊己,其音宫,其味甘。

    肺为牝脏,其色白,其时秋,其日庚辛,其音商,其味辛(《素问》曰肺在
味为苦,于经义为未通)。

    肾为牝脏,其色黑,其时冬,其日壬癸,其音羽,其味咸。是谓五变。

    脏主冬,冬刺井;色主春,春刺荥;时主夏,夏刺腧;音主长夏,长夏刺经
;味主秋,秋刺合。是谓五变,以主五腧。曰:诸原安合,以致五腧?曰:原独
不应五时,以经合之,以应其数,故六六三十六腧。

    曰:何谓脏主冬,时主夏,音主长夏,味主秋,色主春?曰:病在脏者取之
井,病变于色者取之荥,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腧,病变于音者取之经,经(一作络)
满而血者病在胃(一作胸),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,取之合,故命曰味主合,是
谓五变也。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,肝气内变;逆夏气则太阳不长,心气内洞;逆
秋气则太阴不收,肺气焦满;逆冬气则少阴不藏,肾气浊沉。夫四时阴阳者,万
物之根本也。所以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以从其根,逆其根则伐其本矣。故
阴阳者,万物之终始也。顺之则生,逆之则死;反顺为逆,是谓内格。是故圣人
不治已病治未病,论五脏相传所胜也。假使心病传肺,肺未病逆治之耳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5

主题

0

好友

60

积分

注册会员

Rank: 2

6#
发表于 2015-2-2 14:44:33 |只看该作者
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第三

    肺合大肠,大肠者传道之腑。心合小肠,小肠者受盛之腑。肝合胆,胆者清
净之腑。脾合胃,胃者五谷之腑。肾合膀胱,膀胱者津液之腑。少阴属肾,上连
肺,故将两脏。三焦者,中渎之腑,水道出焉,属膀胱,是孤之腑。此六腑之所
合者也。

    《素问》曰:夫脑、髓、骨、脉、胆、女子胞,此六者,地气之所生也。皆
藏于阴,象于地,故藏而不泻,名曰奇恒之府。胃、大肠、小肠、三焦、膀胱,
此五者,天气之所生也。其气象天,故泻而不藏,此受五脏浊气,名曰传化之府。
此不能久留,输泻者也。魄门亦为五脏使,水谷不得久藏。五脏者,藏精气而不
泻,故满而不能实。六腑者,传化物而不藏,故实而不能满。水谷入口,则胃实
而肠虚,食下则肠实而胃虚,故实而不满,满而不实也。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?
胃者,水谷之海,六腑之大源也。(称六腑虽少错,于理相发为佳。)

    肝胆为合,故足厥阴与少阳为表里。脾胃为合,故足太阴与阳明为表里。肾
膀胱为合,故足少阴与太阳为表里。心与小肠为合,故手少阴与太阳为表里。肺
与大肠为合,故手太阴与阳明为表里。

    五脏者,肺为之盖,巨肩陷,咽喉见于外。心为之主,缺盆之道,■〈骨舌
〉(音滑)骨有余,以候内■〈骨曷〉骭(音曷干)。肝为之主将,使之候外,
欲知坚固,视目大小。脾主为胃(《九墟》《太素》作卫),使之迎粮,视唇舌
好恶,以知吉凶。肾者主为外,使之远听,视耳好恶,以知其性。六腑者,胃为
之海,广骸(《太素》作■〈月引〉)大颈张胸,五谷乃容。鼻隧以长,以候大
肠。唇厚人中长,以候小肠。目下裹大,其胆乃横。鼻孔在外,膀胱漏泄。鼻柱
中央起,三焦乃约。此所以候六腑也。上下三等,脏安且良矣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5

主题

0

好友

60

积分

注册会员

Rank: 2

7#
发表于 2015-2-2 14:44:58 |只看该作者
五脏六腑官第四

    鼻者肺之官,目者肝之官,口唇者脾之官,舌者心之官,耳者肾之官。凡五
官者,以候五脏。肺病者喘息鼻张,肝病者目眦青,脾病者唇黄,心病者舌卷颧
赤,肾病者颧与颜黑。故肺气通于鼻,鼻和则能知香臭矣。心气通于舌,舌和则
能知五味矣。《素问》曰:心在窍为耳(一云舌)。夫心者火也,肾者水也,水
火既济。心气通于舌,舌非窍也,其通于窍者,寄在于耳(王冰云手少阴之络会
于耳中)。故肝气通于目,目和则能视五色矣。《素问》曰:诸脉者皆属于目。
又《九卷》曰:心藏肺,肺舍神。神明通体,故云属目。脾气通于口,口和则能
别五谷味矣。肾气通于耳,耳和则能闻五音矣。

    《素问》曰:肾在窍为耳。然则肾气上通于耳,下通于阴也。五脏不和,则
九窍不通。六腑不和,则留结为痈。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,阳脉不和则气留之,
气留之则阳气盛矣。邪在脏则阴脉不和,阴脉不和则血留之,血留之则阴气盛矣。
阴气太盛,则阳气不得相营也,故曰格。阴阳俱盛,不得自相营也,故曰关格。
关格者,不得尽(一作尽期)而死矣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5

主题

0

好友

60

积分

注册会员

Rank: 2

8#
发表于 2015-2-2 14:45:17 |只看该作者
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

    黄帝问曰:人俱受气于天,其有独尽天寿者,不免于病者,何也?岐伯对曰
:五脏者固有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,六腑亦有大小长短厚薄结直缓急者。凡
此二十五变者,各各不同,或善或恶,或吉或凶也。

    心小则安,邪弗能伤(《太素》云外邪不能伤),易伤于忧;心大则忧弗能
伤,易伤于邪(《太素》亦作外邪);心高则满于肺中,闷而善忘,难开以言;
心下则脏外,易伤于寒,易恐以言;心坚则脏安守固;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;心
端正则和利难伤;心偏倾则操持不一,无守司也。(杨上善云:心脏言神有八变,
后四脏但言脏变不言神变者,以神为魂魄意之主,言其神变则四脏可知,故略而
不言也。)

    肺小则少饮,不病喘(一作喘喝);肺大则多饮,善病胸痹逆气;肺高则上
气喘息咳逆;肺下则逼贲迫肺,善胁下痛;肺坚则不病咳逆上气;肺脆则善病消
瘅易伤也(一云易伤于热喘息鼻衄);肺端正则和利难伤;肺偏倾则病胸胁偏痛。

    肝小则安,无胁下之病;肝大则逼胃迫咽,迫咽则善(一作苦)膈中,且胁
下痛;肝高则上支贲加胁下急,为息贲;肝下则逼胃,胁下空,空则易受邪;肝
坚则脏安难伤;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;肝端正则和利难伤;肝偏倾则胁下偏痛。

    脾小则安,难伤于邪;脾大则苦腠■〈月少〉(音停)而痛,不能疾行;脾
高则■〈月少〉引季胁而痛;脾下则下加于大肠,下加于大肠则脏外易受邪;脾
坚则脏安难伤;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;脾端正则和利难伤;脾偏倾则瘛疭善胀。

    肾小则安难伤;肾大则(一本云耳聋或鸣,汁出)善病腰痛,不可以俯仰,
易伤于邪;肾高则善病腰膂痛,不可以俯仰(一本云背急缀耳脓血出或生肉塞)
;肾下则腰尻痛,不可俯仰,为狐疝;肾坚则不病腰痛;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;
肾端正则和利难伤;肾偏倾则善腰尻痛。凡此二十五变者,人之所以善常病也。

    曰:何以知其然?曰:赤色小理者心小,粗理者心大,无■〈骨曷〉骭者心
高,■〈骨曷〉骭小短举者心下,■〈骨曷〉骭长者心坚,■〈骨曷〉骭弱小以
薄者心脆,■〈骨曷〉骭直下不举者心端正,■〈骨曷〉骭(一作面)一方者心
偏倾。

    白色小理者肺小,粗理者肺大,巨肩反(一作大)膺陷喉者肺高,合腋张胁
者肺下,好肩背厚者肺坚,肩背薄者肺脆,背膺厚者肺端正,膺偏竦(一作欹)
者肺偏倾。

    青色小理者肝小,粗理者肝大,广胸反骹者肝高,合胁脆骹者肝下,胸胁好
者肝坚,胁骨弱者肝脆,膺胁腹好相得者肝端正,胁骨偏举者肝偏倾。

    黄色小理者脾小,粗理者脾大,揭唇者脾高,唇下纵者脾下,唇坚者脾坚,
唇大而不坚者脾脆,唇上下好者脾端正,唇偏举者脾偏倾。

    黑色小理者肾小,粗理者肾大,耳高者肾高,耳后陷者肾下,耳坚者肾坚,
耳薄不坚者肾脆,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,耳偏高者肾偏倾。凡此诸变者,持则
安,减则病也。

    曰:愿闻人之有不可病者,至尽天寿,虽有深忧大恐怵惕之志,犹弗能感也,
大寒甚热弗能伤也;其有不离屏蔽室内,又无怵惕之恐,然不免于病者何也?曰
:五脏六腑,邪之舍也。五脏皆小者,少病,善焦心,人愁忧。五脏皆大者,缓
于事,难使以忧。五脏皆高者,好高举措。五脏皆下者,好出人下。五脏皆坚者,
无病。五脏皆脆者,不离于病。五脏皆端正者,和利得人心。五脏皆偏倾者,邪
心善盗,不可为人,平反复言语也。

    曰:愿闻六腑之应。曰:肺合大肠,大肠者,皮其应也。《素问》曰:肺之
合皮也,其荣毛也,其主心也。下章言肾之应毫毛,于义为错。

    心合小肠,小肠者,脉其应也。《素问》曰:心之合脉也,其荣色也,其主
肾也。其义相顺。

    肝合胆,胆者,筋其应也。《素问》曰:肝之合筋也,其荣爪也,其主肺也。
其义相顺。

    脾合胃,胃者,肉其应也。《素问》曰:脾之合肉也,其荣唇也,其主肝也。
其义相顺。

    肾合三焦膀胱,三焦膀胱者,腠理毫毛其应也。《九卷》又曰:肾合骨。《
素问》曰:肾之合骨也,其荣发也,其主脾也。其义相同。

    曰:应之奈何?曰:肺应皮。皮厚者大肠厚,皮薄者大肠薄,皮缓腹里大者
大肠缓而长,皮急者大肠急而短,皮滑者大肠直,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。

    心应脉。皮厚者脉厚,脉厚者小肠厚,皮薄者脉薄;脉薄者小肠薄;皮缓者
脉缓,脉缓者小肠大而长;皮薄而脉冲小者;小肠小而短;诸阳经脉皆多纡曲者,
小肠结。

    脾应肉。肉■〈月困〉坚大者胃厚,肉■〈月困〉么者胃薄,肉■〈月困〉
小而么者胃不坚,肉■〈月困〉不称其身者胃下,胃下者小脘约不利,(《太素
》作下脘未约。)肉■〈月困〉不坚者胃缓,肉■〈月困〉无小裹叅标紧,(一
本作无小裹累)者胃急,肉■〈月困〉多小裹叅(一本亦作累字)者胃结,胃结
者上脘约不利。

    肝应筋。爪厚色黄者胆厚,爪薄色红者胆薄,爪坚色青者胆急,爪濡色赤者
胆缓,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,爪恶色黑多文者胆结。

    肾应骨。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,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,腠理疏者三焦膀
胱缓,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,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,稀毫毛者三焦膀
胱结。

    曰:薄厚美恶皆有其形,愿闻其所病。曰:各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,则知所
病矣。

    十二原第六

    五脏有六腑,六腑有十二原。十二原者,出于四关。四关主治五脏,五脏有
疾,当取之十二原。十二原者,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骨之气味者也。五脏有
疾,出于十二原,而原各有所出。明知其原,睹其应,知五脏之害矣。阳中之少
阴肺也,其原出于太渊二。阳中之太阳心也,其原出于大陵二。阴中之少阳肝也,
其原出于太冲二。阴中之太阴肾也,其原出于太溪二。阴中之至阴脾也,其原出
于太白二。膏之原出于鸠尾一。肓之原出于脖(满设切)胦(鸟朗切)一。凡十
二原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病者也。胀取三阳,飧泄取三阴(一云滞取三阴)。今夫
五脏之有病,譬犹刺也,犹污也,犹结也,犹闭也。刺虽久犹可拔也,污虽久犹
可雪也,结虽久犹可解也,闭虽久犹可决也。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,非其说也。
夫善用针者,取其疾也,犹拔刺也,犹雪污也,犹解结也,犹决闭也,疾虽久犹
可毕也。言不可治者,未得其术也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5

主题

0

好友

60

积分

注册会员

Rank: 2

9#
发表于 2015-2-2 14:45:30 |只看该作者
十二经水第七

    黄帝问曰:经脉十二者,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。夫十二经水者,
受水而行之。五脏者,合神气魂魄而藏之。六腑者,受谷而行之,受气而扬之。
经脉者,受血而营之。合而以治奈何?刺之深浅,灸之壮数,可得闻乎?岐伯对
曰:脏之坚脆,腑之大小,谷之多少,脉之长短,血之清浊,气之多少,十二经
中多血少气,与其少血多气,与其皆多气血,与其皆少血气,皆有定数。其治以
针灸,各调其经气,固其常有合也。此人之参天地而应阴阳,不可不审察之也。

    足阳明外合于海水,内属于胃。

    足太阳外合于清水,内属于膀胱,而通水道焉。

    足少阳外合于渭水,内属于胆。

    足太阴外合于湖水,内属于脾。

    足厥阴外合于沔水,内属于肝。

    足少阴外合于汝水,内属于肾。

    手阳明外合于江水,内属于大肠。

    手太阳外合于淮水,内属于小肠,而水道出焉。

    手少阳外合于漯水,内属于三焦。

    手太阴外合于河水,内属于肺。

    手心主外合于漳水,内属于心包。

    手少阴外合于济水,内属于心。

    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,皆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,此皆内外相贯,如环无
端。人经亦然。故天为阳,地为阴,腰以上为天,下为地。故海以北者为阴,湖
以北者为阴中之阴,漳以南者为阳,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,漯以南至江者为
阳中之阳,此一州之阴阳也。此人所以与天地相参也。

    曰:夫经水之应经脉也,其远近之浅深,水血之多少,各不同。合而刺之奈
何?曰: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,其脉大而血多气盛热壮,刺此者不深弗散,不
留不写。

    足阳明多血气,刺深六分,留十呼。

    足少阳少血气,刺深四分,留五呼。

    足太阳多血气,刺深五分,留七呼。

    足太阴多血少气,刺深三分,留四呼。

    足少阴少血多气,刺深二分,留三呼。

    足厥阴多血少气,刺深一分,留一呼。

    手之阴阳,其受气之道近,其气之来也疾,其刺深皆无过二分,留皆无过一
呼。其少长小大肥瘦,以心料之,命曰法天之常,灸之亦然。灸而过此者,得恶
火则骨枯脉涩,刺而过此者则脱气。

    曰:夫经脉之大小,血之多少,肤之厚薄,肉之坚脆,及■〈月困〉之大小,
可以为度量乎?曰:其可为量者,取其中度者也,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者也。若
失度人之痟(音消,渴病)瘦而形肉脱者,乌可以度量刺乎。审切循扪按,视其
寒温盛衰而调之,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5

主题

0

好友

60

积分

注册会员

Rank: 2

10#
发表于 2015-2-2 14:45:37 |只看该作者
四海第八

    人有四海,十二经水者皆注于海。有髓海,有血海,有气海,有水谷之海。
胃者为水谷之海,其腧上在气街,下至三里。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,其腧上在大
杼,下出巨虚上下廉。膻中者为气之海,其腧上在柱骨之上下,前在人迎。脑者
为髓之海,其腧上在其盖,下在风府。凡此四海者,得顺者生,得逆者败;知调
者利,不知调者害。曰:四海之逆顺奈何?曰:气海有余,则气满胸中悗,急息
面赤;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。血海有余,则常想其身大怫郁也,然不知其所病;
不足则常想其身小狭,然不知其所病。水谷之海有余,则腹胀满;不足则饥不受
谷食。髓海有余,则轻劲多力,自过其度;不足则脑转耳鸣,胫胻酸,眩冒目无
所见,懈怠安卧。曰:调之奈何?曰:审守其腧而调其虚实,无犯其害;顺者得
复,逆者必败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用户注册

Archiver|手机版|潜龙实证艾灸论坛

GMT+8, 2024-12-21 21:06 , Processed in 0.060011 second(s), 17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2.5

© 2001-2012 Comsenz Inc.

回顶部